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46周年

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毛泽东审时度势、战略运筹,分析全球风云的演变机理,把握各种矛盾的内在关系,据悉今天是纪念毛…

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毛泽东审时度势、战略运筹,分析全球风云的演变机理,把握各种矛盾的内在关系,据悉今天是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46周年,毛泽东都有哪些故事呢?和www.kuzhihao.com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46周年9月9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抚今追昔,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卓著功勋,像一座不朽的丰碑,让人怀思久远。
他就是毛泽东。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牢记一个伟大民族的艰辛探索;纪念这位时代的伟人,是为了追寻根植在我们民族内心的精神依托;纪念这段壮阔的历史,是为了激荡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与责任。
近代的一百年,是中国天空乌云密布、地上风雷滚滚的年代,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强大敌人反复较量、激烈搏斗的年代。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思想不仅融入到中国几代人的心灵深处,其影响的范围更是超出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在梁启超《新民说》的书眉上,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写下了这样的批语“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对专制国家的痛恨,对个人解放的追求,从这些批注中呼之欲出,字里行间充满了书生意气、青年热血。他读书,求学,为新时代积蓄改革的力量。为了梦想敢于放弃,为了追求可以义无反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渡乌江,抢金沙,夺泸定……两年多的长征中,红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爬雪山,过草地,渡江河,打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成千上万的人壮烈牺牲,有的在与敌人作战时中弹身亡,有的被草地雪山吞噬了生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万多人,抵达陕北时只剩下6000余人,7万多人在长征途中遇难。但毛泽东和他的红军将士毫不退缩,前仆后继,他们掩埋好同志的尸体,擦干自己的眼泪,又继续前进。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还给历史革命的希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的一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休戚与共。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领导人民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攻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正是他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胸怀,“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镇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淡薄,铸就了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铸就了一个传奇,铸就了国民心中永远挺立的信念。
戎装在身,职责在肩,如何在强军之路上交出合格答卷?在战争时期,拿起武器保卫国家,救国救民于危难之际,马革裹尸亦不悔;在和平年代,如磐石般守卫祖国大门,寸土寸海必争,哪怕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位军事专家的话言犹在耳:“你们看到的和平,在我的眼里处处藏着危机和威胁”。对军人来说,这句话不是杞人忧天,亦非“冷战”思维,而是一种“一生长为国家忧”的情怀,和“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担当。毛泽东的故事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建党、建军思想,得到全体代表的坚决拥护。历经两年多的追寻、探索、挫折乃至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终于为这支艰难成长中的红色队伍校正了前进的航向,人民军队由此定型。
快马加鞭。由闽西向赣南进军途中,马背上的毛泽东欣喜地吟诵了他的新年诗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风展红旗如画。这时的“朱毛”红军不过万人,毛泽东却仿佛看到即将到来的革命前景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顶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信心,来自于这支队伍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置于党绝对领导之下的人民军队;来自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已经明晰,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30年,农历马年。“朱毛”红军在赣南闽西广袤山乡马到成功,打出了一片火红的新天地。
蒋介石坐卧不安。结束了与地方军阀的混战之后,12月7日,他亲赴南昌,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重兵“围剿”。
敌人10万兵力,红军只有4万人。“朱毛”步步设伏、诱敌深入,5天之内连打两个胜仗,歼敌一个半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伴随着新的一年到来,第一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指挥大规模作战,他用一首豪情万丈的战地诗,记录下了这场人民战争的雄阔场景:“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道路决定命运,信仰点燃初心。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纵然前路艰险,也要义无反顾;哪怕去向渺茫,也会向死而生。
1934年10月17日,夜幕降临,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河长征。30万于都人民共同守着这一重大秘密:深夜,老百姓扛着门板床板,划着渔船为红军架桥;清早拆桥隐匿,恢复原样。如此反复4天,直至8.6万人的长征队伍全部渡过于都河,国民党军队竟然毫无察觉……
三军过后尽开颜。包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30万长征大军最终到达陕北的不足4万人。正是这些革命的火种,在一方方抗日战场点燃起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熊熊烈火。
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建立了19块主要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民兵发展到260余万。
这个时候,蒋介石玩起了把戏。1945年8月14日到23日,他接连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蒋介石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毛泽东不来重庆,他就能够把拒绝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一方,从而为他发动内战找借口;如果毛泽东来渝,也可以借谈判之机拖延时间,为他调兵遣将与共产党争夺地盘创造机会。
就在毛泽东飞抵重庆的第二天,国民党当局已将重新印发蒋介石《剿匪手本》的密令发到各战区;和平仅仅维持了几个月,蒋介石便撕毁了国共双方正式签订的“停战协定”。
1946年6月20日,“还都”不久的蒋介石在南京对全面进攻解放区进行总动员。他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切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5天之后,国民党30万大军悍然向我中原解放区6万部队发起进攻。蒋介石用他那罪恶之手,引爆了全面内战。
此时的国民党拥有430万正规军,统治着占全国面积76%的地区,占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物力资源。更令蒋介石有恃无恐的是,美国人正在帮着国民党打内战。到1946年6月,美国为蒋介石装备了45个师,运送了54万兵力到内战前线。忘乎所以的陈诚甚至给出了消灭共产党的时间表:“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
蒋介石似乎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他与毛泽东的较量中,他的算盘始终都是由毛泽东来拨动的。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自然不会按照蒋介石的剧本发展。
战争之初,面对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毛泽东断然决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地盘越占越大的国民党捆住了手脚,共产党却在轻装前进中越来越强。战争头8个月,蒋介石以损兵71万的代价,占领了解放区的50多座城市。
全面进攻以失败告终。蒋介石又于1947年春发动对山东和陕北的所谓“重点进攻”——结果,迎接他的同样是一个接一个的失败。
在山东战场,陈毅、粟裕兵锋直指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孟良崮之战,敌74师和第83师1个团被歼灭。“王牌”之师的全套美式装备,全部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
在陕北战场,毛泽东以延安一座空城,换来战略主动。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西北野战兵团,一个半月连续打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歼灭战,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损兵1.4万人。
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直插国民党心腹之地——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由此拉开序幕。也就是在这一年,共产党人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进入1948年,蒋介石的专机整日里飞来飞去,看到的却是一场比一场更惨的惨景。
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歼敌47万。物资实力雄厚的东北,成了共产党的战略大后方。
11月22日,国民党第7兵团12万人在江苏徐州西南碾庄地区悉数被歼,中将司令官黄百韬兵败自杀。
又过23天,国民党另一精锐兵团——第12兵团12万人,在安徽濉溪县双堆集地区被全歼,兵团司令黄维被俘……
1949年元旦来临的时候,淮海战场上最后一支国民党部队——杜聿明集团进入被歼倒计时;浩荡入关的70万东野大军也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完成了对北平和天津的分割包围。
国共双方的最终较量,大局已定。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新的一年第一天,毛泽东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农家小屋写下的这篇《将革命进行到底》,随着新华社的电波,传到了与国民党决战的战场,传到了风声鹤唳的南京。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后来描述说:毛泽东的宣言中有浓烈的火药味。
这一天,南京城里的蒋介石也发表了“新年献词”。这就是被当时的舆论解读为“乞和电”的蒋介石新年文告:“……只要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不过,即使已经四面楚歌,蒋介石仍然不忘把责任推给共产党:“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
毛泽东显然不会再给蒋介石苟延残喘的机会。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重庆谈判,共产党人见证了蒋介石一次又一次的背信弃义。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毛泽东特别引用了古希腊寓言“农夫与蛇”,告诫全党全军:“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几天之后,毛泽东又用一篇犀利的《评战犯求和》,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蒋介石企图以“引退”为幌子,蒙蔽人民的险恶用心。
横扫千军如卷席!
元旦过后6天,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66天的淮海战略大决战,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损失了55.5万。
元旦过后半个月,天津之战告捷:激战29个小时,歼敌13余万。北方最大的工业重镇,回到人民手中。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赖以维持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瓦解。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覆灭……
被迫下野的蒋介石心中一片悲凉。离开奉化老家时,乡人问他“何时能回来?”蒋介石凄然一笑:“三年吧。”
5月27日,当人们惊奇地见到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早晨,已经再也没有人相信蒋介石的反动政权还能回来——蒙蒙细雨中,马路两侧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军战士抱着枪,和衣而卧。
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让已准备迁居香港的著名实业家荣毅仁改变了主意:留在上海!
穷途末路的蒋介石还在做最后的挣扎。9月22日,他从台北飞抵广州,来到珠江边上的黄埔军校。也是在广州,他收听到了他的老对手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这时的蒋介石彻底感受到什么是惶惶不可终日了。他的“中美号”专机飞到哪里,解放军的炮声几乎就在哪里响起。10月14日,广州解放,蒋介石飞到重庆;11月30日,重庆解放,蒋介石又撤到成都。这一次,他再也无处可以撤退了。
龟缩在成都黄埔军校北较场的黄埔楼上,刚刚过了63岁生日的蒋介石万念俱灰。直到12月10日逃离成都,他仍然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短短三年间输掉了他的军队、他的政权,也输掉了他赖以起家的黄埔军校。
人心向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一个溃逃之前还下令炸掉珠江上的海珠桥的蒋介石,一个败退之际还在大肆屠杀人民群众的反动政权,注定会被人民无情抛弃。
1949年12月16日,台北。蒋介石想起匆匆离开大陆的仓皇一幕,欲哭无泪。他在“上星期反省录”中这样写道:“所有经余二十余年所建立之国民革命基业,皆为其十个月内毁坏殆尽,呜呼?”
半个月后,新中国迎来第一个新年,那是换了人间的元旦。 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www.nqbk.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0514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0514zx.com/info/116261.html
0514zx.com

作者: 0514zx.com

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CMS教程网 趣丁号猫咪日记趣文库每日星座运势电脑技术初夏网站长分类目录丝路百科趣学百科趣科技号热门榜论文之家问百科网